—— 滬昆B1標項目部物資設(shè)備員顏智的物資日記:一本寫滿數(shù)字與汗水的"工程備忘錄"
??
橫峰訊(通訊員 溫???月23日,晴轉(zhuǎn)多云。顏智蹲在項目部的露天貨場,褲腳沾著新泥,左手攥著卷尺,右手捏著記號筆,在剛卸下的鋼筋堆上劃拉著——"第12捆,Φ16螺紋鋼,理論重量1.58噸,實稱1.578噸,誤差在允許范圍。"他對著臺賬本念叨,筆尖在本子上戳出個小墨點。這是他在滬昆B1標改擴建項目當物資員的第738天,一本磨破邊的《物資管理臺賬》,半盒用禿的記號筆,,就是他的"兩件套"。
7:00 先過"數(shù)字關(guān)":核對單據(jù)比吃早飯還急。顏智的鬧鐘固定在6:30。洗把臉,啃口玉米,他就揣著臺賬本往工地趕——今天的任務是核對昨晚到的3車鋼材和2車模板。"顏哥,車到啦!"貨車司機老王搖下車窗喊。顏智小跑過去,先看運輸單:"規(guī)格Φ16螺紋鋼,10捆,15.8噸;Φ20的,8捆,25.3噸。"他掏出隨身攜帶的"百寶囊"——卷尺、本子、筆,開始逐捆檢查。"王哥,這捆Φ16的少了3根。"顏智指著最上面一捆,"你看,標簽上寫25根,我數(shù)了22根。"老王湊過來一數(shù),額頭冒了汗:"可能是裝車時掉了,我回去補。"顏智沒松口:"不行,得按單據(jù)數(shù)量簽收,少了得補單子,不然財務沒法對賬。"這樣的"較勁",顏智每天要做十幾回。他的臺賬本上,每筆記錄都分三欄:計劃量、實收量、差異說明。"物資人眼里容不得'差不多'。"他常說,"一根鋼筋差5公斤,可能影響一根梁的承重;一捆模板少張板,可能耽誤一天的支模進度——數(shù)字,就是工程的生命線。"
10:00 現(xiàn)場"卸貨戰(zhàn)"。汗水泡出來的"調(diào)度員"上午10點,貨場熱鬧起來。今天要卸20噸腳手架鋼管,顏智套上反光背心,抄起對講機:"老周,把3號吊機開過來!小劉,去搬警示錐!"卸貨比核對更考驗人。顏智既要盯著吊機司機起吊(怕鋼管碰撞變形),又要指揮工人碼放(按規(guī)格、長度分類),還得隨時核對數(shù)量。"停!這捆是Φ48×3.5的,應該放B區(qū),別跟Φ32的混了!"他踮腳看了眼鋼管上的標識,喊住正要碼放的工人。下午2點,氣溫飆到35℃。顏智的藍工裝后背洇出深色的汗?jié)n,脖子上搭的毛巾能擰出水。突然,對講機里傳來急促的聲音:"顏哥!攪拌站急要200根Φ12鋼筋,現(xiàn)在料場只剩150根,剩下的在4號車上堵在高架橋下了!"顏智的臉曬得通紅,抓起安全帽就往外跑。他一邊聯(lián)系司機繞行小路,一邊協(xié)調(diào)施工隊調(diào)整順序:"先卸其他材料,鋼筋等4號車到了馬上優(yōu)先用!"等4號車終于挪到貨場,他又爬上車頂,踩著發(fā)燙的鋼管數(shù)數(shù)量——200根,一根不少。"顏智這小子,記性好、嗓門大,現(xiàn)場指揮比我還順溜。"攪拌站站長老陳拍他肩膀,"有他在,物資這塊兒我放心。"
20:00 臺燈下的"復盤本":把問題變成"教科書"晚上9點,顏智回到辦公室,在電腦前下打開一本邊角卷翹的《物資問題記錄本》。這是他的"秘密武器",里面記滿了"血的教訓":
2023年11月5日:Φ22鋼筋到貨延遲,因供應商裝車時混裝了舊料,后續(xù)需在合同中注明"嚴禁混裝";
2024年3月12日:模板卸貨時壓壞2塊,因工人圖快沒墊木方,現(xiàn)要求卸貨區(qū)必須鋪設(shè)防滑墊;
2024年7月18日:暴雨導致5噸水泥受潮,今后遇惡劣天氣需提前轉(zhuǎn)移露天物資......
"記這些不是為了挑刺,是為了以后少犯錯。"顏智翻到最后一頁,上面貼著張照片——是他剛?cè)肼殨r,因為漏核了一捆鋼筋,被物資部長叫去談話的場景。"那時候我才明白,物資不是簡單的'收收發(fā)發(fā)',是對整個工程負責。"深夜,顏智合上臺賬本,窗外的工地燈火通明。明天,他又要去核對新一批進場的電纜,協(xié)調(diào)卸貨順序,檢查模板碼放......
這個不到30歲的物資員,沒有驚天動地的業(yè)績,卻用最樸實的堅持,守護著工程物資的"最后一公里"。正如他在日記里寫的:"我數(shù)過的每根鋼筋,搬過的每塊模板,都是在給工程打地基——地基穩(wěn)了,樓才能蓋得高。"
橫峰訊(通訊員 溫???月23日,晴轉(zhuǎn)多云。顏智蹲在項目部的露天貨場,褲腳沾著新泥,左手攥著卷尺,右手捏著記號筆,在剛卸下的鋼筋堆上劃拉著——"第12捆,Φ16螺紋鋼,理論重量1.58噸,實稱1.578噸,誤差在允許范圍。"他對著臺賬本念叨,筆尖在本子上戳出個小墨點。這是他在滬昆B1標改擴建項目當物資員的第738天,一本磨破邊的《物資管理臺賬》,半盒用禿的記號筆,,就是他的"兩件套"。
7:00 先過"數(shù)字關(guān)":核對單據(jù)比吃早飯還急。顏智的鬧鐘固定在6:30。洗把臉,啃口玉米,他就揣著臺賬本往工地趕——今天的任務是核對昨晚到的3車鋼材和2車模板。"顏哥,車到啦!"貨車司機老王搖下車窗喊。顏智小跑過去,先看運輸單:"規(guī)格Φ16螺紋鋼,10捆,15.8噸;Φ20的,8捆,25.3噸。"他掏出隨身攜帶的"百寶囊"——卷尺、本子、筆,開始逐捆檢查。"王哥,這捆Φ16的少了3根。"顏智指著最上面一捆,"你看,標簽上寫25根,我數(shù)了22根。"老王湊過來一數(shù),額頭冒了汗:"可能是裝車時掉了,我回去補。"顏智沒松口:"不行,得按單據(jù)數(shù)量簽收,少了得補單子,不然財務沒法對賬。"這樣的"較勁",顏智每天要做十幾回。他的臺賬本上,每筆記錄都分三欄:計劃量、實收量、差異說明。"物資人眼里容不得'差不多'。"他常說,"一根鋼筋差5公斤,可能影響一根梁的承重;一捆模板少張板,可能耽誤一天的支模進度——數(shù)字,就是工程的生命線。"
10:00 現(xiàn)場"卸貨戰(zhàn)"。汗水泡出來的"調(diào)度員"上午10點,貨場熱鬧起來。今天要卸20噸腳手架鋼管,顏智套上反光背心,抄起對講機:"老周,把3號吊機開過來!小劉,去搬警示錐!"卸貨比核對更考驗人。顏智既要盯著吊機司機起吊(怕鋼管碰撞變形),又要指揮工人碼放(按規(guī)格、長度分類),還得隨時核對數(shù)量。"停!這捆是Φ48×3.5的,應該放B區(qū),別跟Φ32的混了!"他踮腳看了眼鋼管上的標識,喊住正要碼放的工人。下午2點,氣溫飆到35℃。顏智的藍工裝后背洇出深色的汗?jié)n,脖子上搭的毛巾能擰出水。突然,對講機里傳來急促的聲音:"顏哥!攪拌站急要200根Φ12鋼筋,現(xiàn)在料場只剩150根,剩下的在4號車上堵在高架橋下了!"顏智的臉曬得通紅,抓起安全帽就往外跑。他一邊聯(lián)系司機繞行小路,一邊協(xié)調(diào)施工隊調(diào)整順序:"先卸其他材料,鋼筋等4號車到了馬上優(yōu)先用!"等4號車終于挪到貨場,他又爬上車頂,踩著發(fā)燙的鋼管數(shù)數(shù)量——200根,一根不少。"顏智這小子,記性好、嗓門大,現(xiàn)場指揮比我還順溜。"攪拌站站長老陳拍他肩膀,"有他在,物資這塊兒我放心。"
20:00 臺燈下的"復盤本":把問題變成"教科書"晚上9點,顏智回到辦公室,在電腦前下打開一本邊角卷翹的《物資問題記錄本》。這是他的"秘密武器",里面記滿了"血的教訓":
2023年11月5日:Φ22鋼筋到貨延遲,因供應商裝車時混裝了舊料,后續(xù)需在合同中注明"嚴禁混裝";
2024年3月12日:模板卸貨時壓壞2塊,因工人圖快沒墊木方,現(xiàn)要求卸貨區(qū)必須鋪設(shè)防滑墊;
2024年7月18日:暴雨導致5噸水泥受潮,今后遇惡劣天氣需提前轉(zhuǎn)移露天物資......
"記這些不是為了挑刺,是為了以后少犯錯。"顏智翻到最后一頁,上面貼著張照片——是他剛?cè)肼殨r,因為漏核了一捆鋼筋,被物資部長叫去談話的場景。"那時候我才明白,物資不是簡單的'收收發(fā)發(fā)',是對整個工程負責。"深夜,顏智合上臺賬本,窗外的工地燈火通明。明天,他又要去核對新一批進場的電纜,協(xié)調(diào)卸貨順序,檢查模板碼放......
這個不到30歲的物資員,沒有驚天動地的業(yè)績,卻用最樸實的堅持,守護著工程物資的"最后一公里"。正如他在日記里寫的:"我數(shù)過的每根鋼筋,搬過的每塊模板,都是在給工程打地基——地基穩(wěn)了,樓才能蓋得高。"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