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訊(通訊員 田昊)“國行公祭,法立典章。鑄茲寶鼎,祀我國殤。”2024 年 12 月 13 日,第十一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南京城的悲愴警鐘再次敲響,如泣如訴,穿越時空,直抵人心。
站在歷史的長河之畔回望,1937年的南京,那是一幅怎樣的人間煉獄圖。日軍的鐵蹄肆意踐踏,三十萬同胞的生命在血腥與殘暴中戛然而止,他們的夢想、希望和對未來的憧憬,都被無情地碾碎在那片殘垣斷壁之下。歲月悠悠,時光雖已流轉(zhuǎn)數(shù)十載,但那深深鐫刻在歷史深處的傷痛,卻永遠無法被撫平,那是中華民族心口上一道永遠滴血的傷口,時刻提醒著我們,歷史不容忘卻,國恥必須銘記。
國家公祭日,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紀念日,它是一座歷史的豐碑,承載著無數(shù)冤魂的悲嘆與吶喊;它是一部生動的教材,向后人訴說著戰(zhàn)爭的殘酷與和平的珍貴;它更是一種無聲的鞭策,激勵著中華兒女在偉大復(fù)興的道路上奮勇前行。當我們在莊嚴肅穆的氛圍中為死難者默哀,當我們凝視那一幅幅觸目驚心的歷史畫面,我們的內(nèi)心深處涌起的不僅僅是悲痛與憤怒,更多的是對和平的珍視與對祖國強大的渴望。
“落后就要挨打”,這是歷史給予我們的慘痛教訓(xùn)。在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舊中國積貧積弱,無力抵御外敵的入侵,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同胞遭受屠殺,國土淪陷。而如今,在和平與發(fā)展成為時代主題的今天,我們更應(yīng)從歷史中汲取力量,奮發(fā)圖強,努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fù)興。因為只有國家強大了,我們才能擁有和平的發(fā)展環(huán)境,才能守護好我們的家園,才能讓歷史的悲劇不再重演。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國家公祭日的鐘聲在耳畔回蕩,它讓我們時刻保持警醒,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視和平,開創(chuàng)未來。讓我們在歷史的映照下,砥礪前行,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讓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傲然屹立,讓和平的陽光普照大地,讓正義與公理永遠閃耀光芒。因為,唯有如此,才能告慰南京大屠殺那三十萬遇難同胞的在天之靈,才能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無愧于我們偉大的祖國和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