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文/潘立軍
清明漸近,窗外的雨絲如愁緒般細密,打在窗欞上,也敲進了我的心里。父親離開我,已經快20年了。可往昔與他共度的39載歲月,卻在記憶里愈發(fā)清晰,那些或平淡或深刻的日子,是我生命中最寶貴的財富。
回溯到1959年,響應國家支援邊疆建設的號召,年輕的父親和母親背井離鄉(xiāng),從溫潤的江蘇老家奔赴遙遠的新疆。那時的他們,行囊簡單,卻懷揣著一腔熱血與對未來的無限憧憬,一頭扎進了這片廣袤而充滿希望的土地。
我最早的記憶,起始于南疆焉耆縣,后來家搬到了塔什店。在那里,父親作為一名建筑工人,為新疆兵團的建設奉獻著自己的力量。他堪稱多面手,抹灰、木工無一不精,尤其是木工手藝,更是一絕。家中的八仙桌、椅子、五斗櫥、大衣柜,件件出自他那雙巧手。還記得他制作八仙桌時,選料極為講究,每一塊木材都細細端詳、反復挑選。在昏暗的小院里,他熟練地拉鋸、刨木,木屑紛飛,空氣中彌漫著木材的清香。他專注地雕琢著每一個榫卯結構,眼神中滿是執(zhí)著與熱愛,仿佛不是在打造一件家具,而是在完成一件傳世的藝術品。
在兵團建設的日子里,條件十分艱苦。沒有先進的機械輔助,全靠人力一磚一瓦地搭建。夏日,驕陽似火,父親的衣衫被汗水浸透,又在熾熱的陽光下迅速干涸,留下一片片白色的汗?jié)n;冬日,寒風凜冽,他的雙手長滿了凍瘡,又紅又腫,可他從未有過一絲抱怨。他常說:“我是共產黨員,就得帶好頭,把邊疆建設好。”幾十年如一日,父親憑借著勤勞的雙手和堅韌的毅力,為兵團筑起了無數溫暖的家園,他的身影,成了那個時代建設浪潮中一道質樸而又堅毅的風景。
在家里,父親是疼愛母親的好丈夫,也是教導我們成長的嚴父。我們家有五個男孩,母親是唯一的女性,父親對母親關懷備至。母親操持家務辛苦,父親只要有空,就會幫母親分擔。農忙時,母親在田間勞作,父親會早早回家做飯,等母親回來;母親生病時,他更是悉心照料,端茶送藥,無微不至。他們相互理解、相互扶持,攜手走過生活的風風雨雨,為我們撐起了一個溫暖的家。
父親對我們的教育,既有嚴厲的一面,也飽含深沉的慈愛。他深知知識的重要性,即便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卻對我們的學業(yè)格外重視。每天晚上,無論工作多累,他都會坐在一旁,督促我們寫作業(yè)。他對書寫和答題要求嚴苛,字跡潦草、題目做錯,都必須重新完成。有一回,我的作業(yè)敷衍了事,父親看到后,眉頭緊皺,嚴厲地批評了我,責令我把作業(yè)重寫了好幾遍。從那以后,我對待學習再也不敢有絲毫懈怠。
同時,父親也注重培養(yǎng)我們的品德和生活能力。他言傳身教,教導我們要尊老愛幼、團結兄弟、樂于助人。在家里,他手把手教我們洗衣、做飯、做簡單的木工活。我第一次學做飯時,把飯煮糊了,滿心愧疚與害怕,父親卻沒有絲毫責備,而是耐心地教我如何把握火候、判斷米飯是否熟透。在他的悉心教導下,我們兄弟幾個都學會了獨立生活,養(yǎng)成了勤勞善良的品格。
父親還是個極為重諾守信的人。有一次,他借了連隊旁一位維吾爾族朋友的毛驢車,前往離家6公里的荒地拉柴火。在那個交通不便的年代,毛驢車是重要的運輸工具。用完車后,父親為表感謝,邀請這位朋友到家里做客。席間,朋友對家中唯一的收音機產生了濃厚興趣,父親見狀,毫不猶豫地答應相贈。我們幾個孩子得知后,滿心不舍,那可是我們了解外面世界的重要窗口,承載著無數歡樂時光。但父親嚴肅地告訴我們:“答應別人的事,就一定要做到,做人得講信用。”幾天后,他便將收音機送到了朋友家中。那位維吾爾族朋友十分感動,此后兩家人的情誼愈發(fā)深厚。
父親的勤儉節(jié)約,也深深地影響著我們。他的衣服總是縫縫補補,一件穿了多年,補丁摞著補丁,卻始終干干凈凈。他常對我們說:“生活來之不易,要懂得珍惜,浪費是可恥的。”那時家里經濟并不寬裕,每一分錢都花得精打細算。過年時,母親想給我們添置新衣服,父親卻說:“孩子們長得快,舊衣服改改還能穿,省下錢買點學習用品更實在。”在父親的影響下,我們從小就養(yǎng)成了節(jié)約的習慣,不浪費糧食,不攀比物質生活。
如今,我們兄弟幾人都已長大成人,各自組建了家庭,在人生的道路上奮力前行。父親的言傳身教,化作一盞盞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方向。他的敬業(yè)精神,激勵我們在工作中勤奮努力、拼搏進取;他的誠信品德,讓我們在社會上贏得尊重與信任;他的勤儉持家,讓我們懂得珍惜生活的每一份收獲;他對家庭的責任感,讓我們學會關愛家人,守護親情。
父親雖已離去,但他的音容笑貌、諄諄教誨,永遠留在我們心中。每至清明,我都會帶著家人前往祭拜,與他訴說家中的變遷,告訴他我們都未曾辜負他的期望。我知道,他在天堂一定也在默默守護著我們。他用一生的時光,為我們譜寫了一曲充滿愛與力量的樂章,這份精神財富,將永遠傳承下去,激勵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清明漸近,窗外的雨絲如愁緒般細密,打在窗欞上,也敲進了我的心里。父親離開我,已經快20年了。可往昔與他共度的39載歲月,卻在記憶里愈發(fā)清晰,那些或平淡或深刻的日子,是我生命中最寶貴的財富。
回溯到1959年,響應國家支援邊疆建設的號召,年輕的父親和母親背井離鄉(xiāng),從溫潤的江蘇老家奔赴遙遠的新疆。那時的他們,行囊簡單,卻懷揣著一腔熱血與對未來的無限憧憬,一頭扎進了這片廣袤而充滿希望的土地。
我最早的記憶,起始于南疆焉耆縣,后來家搬到了塔什店。在那里,父親作為一名建筑工人,為新疆兵團的建設奉獻著自己的力量。他堪稱多面手,抹灰、木工無一不精,尤其是木工手藝,更是一絕。家中的八仙桌、椅子、五斗櫥、大衣柜,件件出自他那雙巧手。還記得他制作八仙桌時,選料極為講究,每一塊木材都細細端詳、反復挑選。在昏暗的小院里,他熟練地拉鋸、刨木,木屑紛飛,空氣中彌漫著木材的清香。他專注地雕琢著每一個榫卯結構,眼神中滿是執(zhí)著與熱愛,仿佛不是在打造一件家具,而是在完成一件傳世的藝術品。
在兵團建設的日子里,條件十分艱苦。沒有先進的機械輔助,全靠人力一磚一瓦地搭建。夏日,驕陽似火,父親的衣衫被汗水浸透,又在熾熱的陽光下迅速干涸,留下一片片白色的汗?jié)n;冬日,寒風凜冽,他的雙手長滿了凍瘡,又紅又腫,可他從未有過一絲抱怨。他常說:“我是共產黨員,就得帶好頭,把邊疆建設好。”幾十年如一日,父親憑借著勤勞的雙手和堅韌的毅力,為兵團筑起了無數溫暖的家園,他的身影,成了那個時代建設浪潮中一道質樸而又堅毅的風景。
在家里,父親是疼愛母親的好丈夫,也是教導我們成長的嚴父。我們家有五個男孩,母親是唯一的女性,父親對母親關懷備至。母親操持家務辛苦,父親只要有空,就會幫母親分擔。農忙時,母親在田間勞作,父親會早早回家做飯,等母親回來;母親生病時,他更是悉心照料,端茶送藥,無微不至。他們相互理解、相互扶持,攜手走過生活的風風雨雨,為我們撐起了一個溫暖的家。
父親對我們的教育,既有嚴厲的一面,也飽含深沉的慈愛。他深知知識的重要性,即便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卻對我們的學業(yè)格外重視。每天晚上,無論工作多累,他都會坐在一旁,督促我們寫作業(yè)。他對書寫和答題要求嚴苛,字跡潦草、題目做錯,都必須重新完成。有一回,我的作業(yè)敷衍了事,父親看到后,眉頭緊皺,嚴厲地批評了我,責令我把作業(yè)重寫了好幾遍。從那以后,我對待學習再也不敢有絲毫懈怠。
同時,父親也注重培養(yǎng)我們的品德和生活能力。他言傳身教,教導我們要尊老愛幼、團結兄弟、樂于助人。在家里,他手把手教我們洗衣、做飯、做簡單的木工活。我第一次學做飯時,把飯煮糊了,滿心愧疚與害怕,父親卻沒有絲毫責備,而是耐心地教我如何把握火候、判斷米飯是否熟透。在他的悉心教導下,我們兄弟幾個都學會了獨立生活,養(yǎng)成了勤勞善良的品格。
父親還是個極為重諾守信的人。有一次,他借了連隊旁一位維吾爾族朋友的毛驢車,前往離家6公里的荒地拉柴火。在那個交通不便的年代,毛驢車是重要的運輸工具。用完車后,父親為表感謝,邀請這位朋友到家里做客。席間,朋友對家中唯一的收音機產生了濃厚興趣,父親見狀,毫不猶豫地答應相贈。我們幾個孩子得知后,滿心不舍,那可是我們了解外面世界的重要窗口,承載著無數歡樂時光。但父親嚴肅地告訴我們:“答應別人的事,就一定要做到,做人得講信用。”幾天后,他便將收音機送到了朋友家中。那位維吾爾族朋友十分感動,此后兩家人的情誼愈發(fā)深厚。
父親的勤儉節(jié)約,也深深地影響著我們。他的衣服總是縫縫補補,一件穿了多年,補丁摞著補丁,卻始終干干凈凈。他常對我們說:“生活來之不易,要懂得珍惜,浪費是可恥的。”那時家里經濟并不寬裕,每一分錢都花得精打細算。過年時,母親想給我們添置新衣服,父親卻說:“孩子們長得快,舊衣服改改還能穿,省下錢買點學習用品更實在。”在父親的影響下,我們從小就養(yǎng)成了節(jié)約的習慣,不浪費糧食,不攀比物質生活。
如今,我們兄弟幾人都已長大成人,各自組建了家庭,在人生的道路上奮力前行。父親的言傳身教,化作一盞盞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方向。他的敬業(yè)精神,激勵我們在工作中勤奮努力、拼搏進取;他的誠信品德,讓我們在社會上贏得尊重與信任;他的勤儉持家,讓我們懂得珍惜生活的每一份收獲;他對家庭的責任感,讓我們學會關愛家人,守護親情。
父親雖已離去,但他的音容笑貌、諄諄教誨,永遠留在我們心中。每至清明,我都會帶著家人前往祭拜,與他訴說家中的變遷,告訴他我們都未曾辜負他的期望。我知道,他在天堂一定也在默默守護著我們。他用一生的時光,為我們譜寫了一曲充滿愛與力量的樂章,這份精神財富,將永遠傳承下去,激勵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