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城訊(通訊員 王曉軒)在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間、在機器轟鳴的工地里、在燈火通明的流水線上,農民工群體用汗水澆筑著城市的繁華。然而,作為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他們的權益保障問題卻長期存在短板:欠薪頑疾難除、社會保障缺位、維權道路坎坷……如何讓農民工群體更有尊嚴地勞動、更公平地分享發(fā)展成果,是全社會需回答的時代命題。
一、權益保障之痛:農民工的生存困境與制度短板
據統(tǒng)計,2022年全國查處拖欠農民工工資案件達8.3萬件,涉及金額超百億元。層層轉包、墊資施工等建筑行業(yè)潛規(guī)則,讓農民工成為債務鏈條末端的犧牲者。根治欠薪需從源頭打破“開發(fā)商-包工頭-農民工”的畸形利益鏈。
“沉默的大多數”:維權困境
“不懂法、不敢告、耗不起”是農民工維權常態(tài)。法律援助資源分配不均、勞動仲裁程序繁瑣、企業(yè)違法成本低,導致欠薪討薪陷入“年年整治年年重演”的怪圈。
二、破局之道:構建權益保障長效機制
強化《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執(zhí)法力度,推行工程款與工資“分賬管理”,落實農民工工資保證金全覆蓋。
建立建筑業(yè)“黑名單”制度,對惡意欠薪企業(yè)實施聯(lián)合懲戒,提高違法成本。推廣“農民工實名制管理平臺”,實現勞動合同、考勤記錄、工資發(fā)放全流程數字化監(jiān)管。試點“區(qū)塊鏈+工資支付”,確保資金流向可追溯、不可篡改,斬斷欠薪鏈條。
在農民工聚集區(qū)設立“流動法律援助站”,提供“一站式”維權服務。
發(fā)揮工會組織作用,推動農民工加入行業(yè)工會,增強集體議價能力。
保障農民工權益,不僅關乎社會公平正義,更是推動高質量發(fā)展、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當每一位農民工都能安心勞動、體面生活,我們的城市才能真正閃耀文明之光。這需要法治的剛性、技術的智慧,更需要制度的溫度。讓我們攜手行動,為建設者撐起一片“權益的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