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成秀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李白這首膾炙人口的詩歌讓我從小對月亮有了一種神秘美麗、靜謐美好的想象之感。
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加,人生閱歷和經(jīng)歷的不斷拓展,對于月,我又開始接觸諸如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豪邁胸襟,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愿,在認知隨著年齡增長之中,對于月,我又慢慢懂得了中秋。對于中秋,我又開始逐漸理解其中蘊含的獨屬于中國人的團圓美好之意。
小時候,甚至直到青年時期,我都對于團圓這一概念懵懵懂懂,那時候雖然身處計劃經(jīng)濟時代,食物憑票供應,生活簡單,物資匱乏,但至少在過年這種重要節(jié)日里,一大家子人總能團聚在一起,吃個團圓飯,聊聊天,嘮嘮家常,然后等待春晚上一干老戲骨的表演后,在零點的鐘聲敲響時點燃鞭炮。
除了過年,包括元宵節(jié),包括國慶,包括勞動節(jié),甚至是中秋,一家人坐在一起和和美美的場面讓我對團圓反而沒有了多少感覺,甚至認為這是理所應當之事。
但正如古人所寫詩歌那樣“今夜明月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當年齡慢慢增長,生活的壓力開始出現(xiàn),為生活而奔波于各地工地的我,總算是理解了團圓和美,并非固有應得之意,而是一種經(jīng)歷過奉獻與努力,無數(shù)人可望而不可即的人間美好之物。
獨自堅守在只有塔吊燈光、卡車震動、工人呼喊,混凝土熱溫的世界時,思念便會成為一種促動人類情緒,而使得一切負面情感不受節(jié)制地噴涌而出之物。
的確,在很多情況下,尤其是時代的浪潮滾滾而來之下,人類已失去了不少當初經(jīng)濟繁榮時所能獲得的有限短暫的美好,過去稀松平常的團圓,也會在同樣一輪圓月之下,發(fā)生不同的化學反應。
這讓我想起了家里的老一輩人來。家里的老人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艱苦卓絕的抗戰(zhàn),以及保家衛(wèi)國的朝鮮戰(zhàn)爭,他們深知和平不易,成功不易。和平是團圓的前提,而將這份美好的團圓能維持下去,則需要更多人不懈的努力和奮斗。
今天,我又有幸獨自站在那輪圓月下,眺望、俯瞰整個被“新時代”裹挾的城市,我猛然發(fā)覺,的確,團圓的日子在逐漸變少,但比起過往,它不再是“無法觸碰的戀人”,時代的不斷的發(fā)展,國家與城市不再是小時候那種貧窮、落后、匱乏的場面。
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微信支付,智能手機,5G網(wǎng)絡,似乎已彌合了橫亙于人類之間的思念和分別,新的時代、新的科技,足以將任何遠在天邊的思念變得觸手可及。
或許,月亮依舊是那個月亮,中秋不會改變?nèi)魏挝幕瘜傩裕指钤诋惖氐娜祟?,已?jīng)失去了空間帶來的絕對束縛。
我們?nèi)匀惶幱谛r候那種中秋的團圓之中,那份一家人團團圓圓,一起團聚的美好依然在持續(xù),只是,它已擁有了全新的,未來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