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
文同文化系列之三
贊文同(現(xiàn)代詩)
鄭建軍
徜徉在墨韻的天地
揮毫潑墨繪就竹的篇章
文同的妙筆揮灑斑篁的光芒
胸有成竹,構(gòu)思心藏
墨竹新風(fēng),自此一路領(lǐng)航
濃墨為面相淡墨背彰
獨創(chuàng)的技法盡顯竹之神蕩
篔簹谷中觀察靜思癡狂
瀟灑檀欒的風(fēng)姿無雙
換來竹派初興的聲名遠揚
對竹凝眸的法度謹嚴
用心描繪下竹之百態(tài)皆詳
文人逸韻彰顯新意流淌
蘇軾庭筠大受其影響
墨竹題材的熠熠生光
《墨竹圖》中的真意深藏
臺北故宮里墨寶留香
懸崖垂竹的姿態(tài)昂揚
枝葉交錯,墨色成象
畫寫之間的韻味悠長
詩歌之林里綻放獨特芬芳
詩意流淌出佳作頻頻亮相
推崇堯臣下民苦亦入詩行
寫景如畫,佳句琳瑯
詩畫交融顯示境界別樣
早晴之景猶如就在眼前
“雙鷗落處,遠水煙蕩”
“雞飛麥場,深葭繞澗旁”
新創(chuàng)出以畫比景的手法
使詩畫相攜的前路異常敞亮
《丹淵集》里,詩意飄香
文集傳世得以經(jīng)典永藏
曾孫編纂終能留芳歲月
詩畫雙絕,史冊流芳
文同的風(fēng)采千古頌揚
2025年2月16日作于西安·鐵建水岸雅苑
文同(1018年~1079年),字與可,號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稱石室先生。梓州梓潼郡永泰縣(今屬四川省綿陽市鹽亭縣)人。北宋官員,著名畫家、詩人。
文同于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進士,遷太常博士、集賢校理,歷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陜西洋縣)等知州或知縣。元豐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吳興)就任,世人稱文湖州。元豐二年(1079年)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陳州(今河南省淮陽縣)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歲。
文同曾?!缎绿茣?,尤擅詩文書畫,深為文彥博、司馬光等人贊許,尤受其從表弟蘇軾敬重。蘇軾曾稱贊他為詩、詞、畫、草書四絕。他曾深入竹鄉(xiāng)觀察體會,下筆迅速,以墨色深淺描繪竹子遠近、向背。畫家米芾稱贊他 “以墨深為面,淡為背,自與可始也”。開創(chuàng)了墨竹畫法的新局面。他的草書已經(jīng)失傳,尚有四幅墨竹傳世。后人編有《丹淵集》四十卷,拾遺二卷,附范百祿所撰墓志及家誠之所撰年譜。
文同于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進士,遷太常博士、集賢校理,歷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陜西洋縣)等知州或知縣。元豐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吳興)就任,世人稱文湖州。元豐二年(1079年)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陳州(今河南省淮陽縣)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歲。
文同曾?!缎绿茣?,尤擅詩文書畫,深為文彥博、司馬光等人贊許,尤受其從表弟蘇軾敬重。蘇軾曾稱贊他為詩、詞、畫、草書四絕。他曾深入竹鄉(xiāng)觀察體會,下筆迅速,以墨色深淺描繪竹子遠近、向背。畫家米芾稱贊他 “以墨深為面,淡為背,自與可始也”。開創(chuàng)了墨竹畫法的新局面。他的草書已經(jīng)失傳,尚有四幅墨竹傳世。后人編有《丹淵集》四十卷,拾遺二卷,附范百祿所撰墓志及家誠之所撰年譜。
為您推薦